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交大研究生夏令營新聞學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交大研究生夏令營新聞學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今天,清華副校長彭剛宣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取消本科,大幅度擴大碩士研究生規模。個人是支持這波操作的。新媒體時代表面上看,個人準入門檻降低了,但其實更需要高層次人才。
清華大學是很多人的夢,作為國內最高學府的代表之一,其動向一直備受關注。
疫情下,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已成事實,日前,教育部門也提出研究生擴招掃決定,以緩解一部分就業的問題,而清華大學就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這個操作,我想其目的不僅僅在于減輕就業壓力,更多的是為了提高新聞與傳播這個行業的整體素質。
本科生中,有多少新聞與傳播學院出來的學生,后來進了傳統媒體了呢?
更多的人選擇了新媒體。融媒體時代,傳播形式多樣,內容呈現更加豐富,門檻降低的同時,又意味著新聞宣傳工作迎來新的挑戰。
營銷思維和新聞敏感度之間的差別,炒作和真相調查之間的差別,在資訊傳播更加發展的今天,需要更高層次的人才加入甄別指引和發展。
歡迎關注@天天陪伴 ,每天為您分享家庭教育、校園資訊、學習方法、個人成長等相關內容,陪伴孩子,天天向上。
5月14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通過現場加網絡遠程在線的方式召開全體教職工會議。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常務副院長陳昌鳳、黨委書記胡鈺及全院40余名教職工參加。會議由胡鈺主持。
彭剛首先對近期學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進行了傳達。彭剛指出,新聞傳播既是學校戰略性布局的學科,又要為國家發展進一步提供戰略支撐。新聞學院這些年來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和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影響力,為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學科實力和服務國家能力提供了良好基礎。學校反復研究、慎重決策,決定大幅度擴大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今后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這是符合學校辦學目標、提升學院辦學水平、進一步夯實學院“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教育理念的重要舉措。要培養好基礎更加厚重、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的高層次新聞傳播學人才,學院要充分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對學術型和專業型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課程設計和培養環節,進行系統深入的調研和重構,切實保障和提升培養質量。彭剛要求,學院要扎實深入地推進工作,落實邱勇校長5月6日調研新聞學院時,代表學校提出的改革發展要求,加強基礎理論建設、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重視和支持青年教師發展、不斷提高師資隊伍水平,繼續推進國際化辦學,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柳斌杰指出,學校對新聞傳播學科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戰略性調整,是清華大學建設世界頂尖大學的內在要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客觀上促使學校加快了對戰略性學科的調整步伐。回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近二十年的發展過程,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新形勢、新階段下,要進一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直面學科發展的緊要問題,積極引領變革。
那么,清華大學此次改革是否會增強新聞傳播學學子畢業后的競爭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本科時采用書院式培養,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對于扎實學生的理論功底以及人文素養,并形成一定的批判性思維都有著現實意義。同時,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系統地掌握法學、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等學科知識,甚至是掌握編程技術、統計分析的能力,對有志于從事新聞傳播行業的學生來說是利大于弊的。
武漢大學某教授曾在新聞傳播學保研夏令營上表示,新聞傳播學就不應該招本科生,而應該在研究生教育時招法學、金融等學科的學生進行深化學習。在畢業后,金融學子就去做財經記者,法學學子就去做社會記者,掌握數據分析及可視化技能的學子就去做數據新聞記者。由此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垂直領域的匹配度高,可以緩解就業市場同質化嚴重的現象。
筆者認為,清華大學的這一舉措,必然使得無數新聞學子開始焦慮,焦慮他們未來的從業方向,焦慮他們未來在行業中的競爭力,焦慮他們的工資會不會繼續走向低點。新聞傳播本就是雜學,清華大學改革方案向我們放出了信號,人文素養、專業素養、制作水平缺一不可。
在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四年,我的知識,思維,眼界和我自己縱向比較,成長都是巨大的,也讓我從一個只知道“新聞學院出來就去當記者”的懵懂高三生變成了現在有強烈專業認同感的人。特別是學院在本科崇尚社會實踐和自由發展,讓我在“腳上沾滿泥土”的同時,也可以去修二學位,去交換,去學習社科,人文,美院,環境等各種各樣的課程~
我以后就可以說:我是清華新聞學院最年輕的四字班了,想想就朝氣蓬勃呢
至于取消本科是好是壞,眾說紛紜。而影響學科設置的因素太多太復雜,其中既有新聞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程度;又被學校整體教育改革和學科規劃(如,強基計劃)納入其中,要服從安排;同時還要對標國外一流大學新聞學不設本科的設置,建設世一大等等等等……我一時也想不明白長遠的利弊得失。
雖然感情上萬般不舍,但不破不立,希望改革后能有更多交叉學科人才進入新聞傳播領域,祝福清新~
另,據灼見采訪的我院一位教授所言,可以預計,今后清新研究生的供應鏈將主要來自三種學科背景的學生:
1,本校出自日新書院(強基計劃)的以人文基礎為主的學生;
2,本校其他學科包括各個理工學科專業的跨專業本科畢業生;
3,校外免試推薦招錄的學生。這第三類即校外免推生,估計至少在接下來的幾年,在國內其他大部分新聞傳播學院仍可能繼續保留本科生的情況下,這部分生源應是各個新聞傳播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為主。(要直接掠奪其他高校培養出來的花朵了233)
這樣做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新聞的本科生一直處在很尷尬的地位,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
其實真的在新聞領域做出成績來的,都是對于某一專業研究比較深入的人,財經新聞有專門學財經的人來寫,體育新聞由專門學體育的來寫,學哲學的可以寫出比較深刻的理論文章。
相比之下,新聞專業本科生,在專業知識不足的前提下比起來是沒有多大優勢的。
畢竟,基本的新聞素質培養起來很快,但是,專業的知識培養起來就很難了。
~~~~~~~~~~~~~~~~~~~~~~~~~~~~
謝謝大家的贊同,也十分感謝大家的認可,我很歡迎大家和我一起友善討論問題,真的,這真的是我的一點拙見。
最后祝大家考上心儀的學校,謝謝大家?。。。。?!
我相信2+2未來的前景是好的,國家目前鼓勵高校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高對外辦學水平,因此2+2這種國內兩年國外兩年,最后拿到雙方畢業證的教育模式對學生來說是很有利的。
首先,2+2模式往往錄取分數更低,學生可以以更低的分數考入這所大學,拿到相同的畢業證學位證。
第二點,2+2模式可以拿到中外雙方畢業證,可以在國內考研,也可以申請國外的研究生,出路更加寬廣。
第三點,2+2模式出國回來可以享受國家留學生引進的相關補貼落戶以及購車免稅政策,相關福利豐富。
最后,通過國外的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夠提升外語交流能力,將來在就業時,這段豐富的經歷也是能夠提高競爭力的。
因此2+2模式的前景依舊是光明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交大研究生夏令營新聞學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交大研究生夏令營新聞學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